聊了1000位互联网业务负责人,我总结了未来10年的7大核心能力
这是一篇长文,主要想探讨一个近期在思考的问题:作为互联网人,决定未来十年 (2020-2029) 发展的核心能力,相比过去十年 (2010-2019) 有哪些改变?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?我们又该如何应对,以抓住未来十年的机会。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,是基于以下几个前提:
经此一「疫」,线上相比线下展现了更强的「反脆弱性」。疫情必定会加速各个行业对互联网的拥抱,完成线上化和数字化的升级改造。
作为从业者,绝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长达 30+ 年,发展和变化是永恒的问题;总理说了,稳就业就是保民生。
过去几年间 (2016-2019),我跟大概 1,000 个产品经理、设计师和运营有过一对一的交流,主要围绕职业发展和选择;在之前的几年里,我自己在几家互联网公司(网易 / 知乎 / 豆瓣)做产品设计和管理,比较能理解互联网人的发展问题。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观察、思考的整理,也汇总了过去一段时间里与多位一线业务负责人、创业者的交流情况。
过去十年发生了什么
展开话题之前,先简单回顾下过去的移动互联网黄金十年 (2010-2019):今天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字节跳动、快手、美团、滴滴出行、小米、拼多多等新一代巨头,都诞生于 2010-2015 年之间;上一代的 PC 互联网巨头,在移动互联网初期拿到了至关重要的几张船票,以微信、手淘为代表,继续叠加着他们的规模和影响力。整个十年间,智能手机的全民普及带来巨量人口和流量红利,催生了大量新的用户需求和场景 —— 这是创新和机会的源头,人们期待更好的「新体验」。因此,产品经理作为发现和管理「用户需求」的核心岗位,攻城掠地,成为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最有代表性的职位。在那几年里,马化腾、雷军、周鸿祎、李彦宏都以公司的「首席产品经理」自居,「北俞军南小龙」的说法也不径而走。与产品经理紧密配合的运营、设计和软件工程等核心岗位也水涨船高,成为抢手的职位。
△ 新巨头集中诞生于 2010-2015 年
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:2015 年滴滴-快的、58-赶集、美团-点评先后战略合并是一个信号,美团创始人王兴 2016 年 7 月年提出「互联网下半场」的概念,腾讯 2018 年 9 月提出「产业互联网」概念。也是在这期间,创业公司获客成本越来越高,烧钱模式难以为继,VC 对于项目的评估维度更多元,「增长黑客」的概念在国内快速流行 —— 因为大家都很难增长了。增长难的背后,是新设备增长见顶、竞争进入存量市场、用户注意力集中于头部产品、线上「轻」模式机会越来越少的综合体现;另一方面,互联网取代金融和外企成为年轻人毕业后的首选,优秀人才持续进入这个行业,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快速普及,做一个 app/网站/小程序的人力成本、设施成本已经非常低。
大概从 2018 年开始,在跟同行聊天的过程中,我注意到一个现象:很多资深的产品经理、设计、运营和工程师,都以「业务负责人」的身份自居 —— 即除了负责原本擅长的单一领域,还要跨职能参与到完整的产品研发、运营增长、BD 和商业化等环节中。究其原因,也不难理解:当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全面升维、当创业脱离盲目增长和烧钱模式,任何业务终将回归商业本质,服务于商业目标。产品是实现业务目标的载体之一,做好产品只是基础前提而非全部,除此之外还包括服务、销售等其他环节。
这两年里,我们看到「业务负责人」逐渐替代「产品经理」,成为帮助公司实现业务目标的第一负责人。可以说,相比产品经理在无授权领导的情况下要操着 CEO 的心,业务负责人更接近于成为一个「小 CEO」。
△ 业务负责人更接近于 CEO
因此,当我们尝试回答文首问题时,答案变得清晰起来 —— 对于工作 3 年以上的互联网人,要抓住未来十年的机会,不论你当前在公司是什么角色,都要努力成长为业务负责人 / 业务骨干,增强自己对于业务的话语权。事实上,并不是只有工作 8-10 年的资深人士才能负责业务,那些优秀的人往往在年轻时就已展现出了优秀的一面。举个例子,即使是负责公众号日常更新的人,也可以把自己放在「业务负责人」的视角去思考问题,那些得到了超额历练、快速成长的年轻人,除了工作出色,更重要的是认知领先于同龄人。
△ 业务负责人是互联网公司核心驱动力
怎样才能真正成长为业务负责人,结合近期我跟其他业务负责人、创业者 / CEO 的交流,提炼了 7 大能力模型,在未来 6 个多月内,邀请各个领域的资深业务专家进行拆解,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。为什么是这 7 个能力模块?作为内容的出品方,我们是怎么考虑的?结合我自己的职业经历和创业经历,下面展开做个简单介绍。
洞察力 Insight
自己创业后,我才逐渐意识到「找方向」是创始人最重要的职责,其重要性超过找人和找钱。对于公司内的业务负责人也是如此,方向错了,越努力只会离目标越远。看准方向、抓到本质的能力就是洞察力。训练洞察力的方式有很多,比如阅读经典商业巨著、十年如一日地通过实战项目积累认知,还有一个方式就是跨行业、跨公司地跟比自己更优秀的业务专家进行交流。这次,职人社团队邀请到一些在疫情期间仍有迅猛增长的社交、医疗、健身、在线办公、企业服务等领域的创业公司 CEO、创新业务负责人,来分享他们是如何洞察新机会、提升认知力的。
微光 app 的年轻人社交实践
张侠 / 微光创始人 & CEO,前 AcFun COO
丁香医生的交易平台实践
刘少楠 / 丁香医生首席产品架构师
SPAX 的云健身实践
穆裔坤 / SPAX 创始人 & CEO
to B 行业如何寻找第二增长曲线
张涛 / 神策数据副总裁
企业协作服务的创业思考
沈学良 / Tower 创始人 & CEO
△ 扫码或点击这里查看具体时间安排
更多沙龙持续更新中
增长力 Growth
关于增长,硅谷创业教父 Paul Graham 说的 Startup = Growth 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公式,即创业的本质就是 —— 增长。实际上不只是创业公司,在人口和流量红利衰竭的今天,这几乎成为了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共同追求。在「增长黑客」最火的 2017-2018 年,增长成为了一门玄学,似乎可以治疗一切焦虑。增长黑客不是奇技淫巧,系统而健康的业务增长体系才是良药。在这个模块里,我们邀请到来自生鲜、交易平台、搜索、娱乐等行业的增长操盘手分享他们的新认知和新实践。
增长的全用户生命周期管理
曲卉 / Acorns 副总裁、《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》作者
每日优鲜的增长经验复盘
杨毓杰 / 前每日优鲜首席增长官
叮咚买菜的生长逻辑
舒适 / 叮咚买菜增长负责人
交易平台的获客与留存
KHan / 前百度资深产品经理
做好增长的四个核心环节
李迎 / 亚马逊美国视觉搜索产品增长负责人
分享主题待定
窦逗 / 猫眼娱乐增长负责人
出海增长的八大策略实践
梁钧彦Julian / 前 Airbnb 和 WeWork 中国产品经理
△ 扫码或点击这里查看具体时间安排
更多沙龙持续更新中
运营力 Operation
在 2011 年早期的知乎社区,关于「产品和运营谁更重要」的讨论延绵不断。今天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:产品是基石、运营是杠杆,缺一不可。尤其是当行业成熟,空白机会和产品创新空间受到挤压、越来越趋同时,专业运营的发挥空间无疑更广阔。在 2020 年热门运营领域里,既有社群运营、活动裂变、游戏运营这样的熟面孔,也有私域流量、短视频运营、to B 运营、数据运营、MCN 运营这些新方向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我们将会邀请这些方向的运营专家来进行直播分享。
互联网运营可以从游戏运营中学到什么
朝珺 / 前雷尚副总裁 (12 年游戏从业经验)
to B 全流程运营体系的搭建与复盘
方兴 / 51 社保客户副总裁
企业微信搭建私域流量的实践与经验
肖弘 / 壹伴创始人 & CEO
分享主题待定
陈怡静 / LinkedIn 领英运营总监
分享主题待定
小舜 / 三节课 TeamMark 客户成功负责人
△ 扫码或点击这里查看具体时间安排
更多沙龙持续更新中
产品力 Product
前几年移动互联网最火的时候,当我第一次看到「iOS 端产品经理」这样的职位名称时,我是惊讶的。不过没过两年,这样的惊讶也就变成了日常 —— 如今,成熟互联网大厂的产品团队分工愈发细致,中台、AI、会员、账号体系、风控、搜索、数据、策略…这些方向都有了专注的产品岗位。社会分工越明确,说明行业越成熟。十年前的「以用户为中心」和「用户体验」等理论成为了如今的行业常识,产品经理趋于饱和,选择一个或几个方向深耕细作也就成了一线产品从业者的常规选择。
推荐引擎产品实践
高欣艺 / 前豆瓣FM产品负责人
如何搭建一套埋点管理和测试系统
马振兴 / 前知乎资深数据产品经理
△ 扫码或点击这里查看具体时间安排
更多沙龙持续更新中
商业力 Business
十年前创业的时候,如果有人问「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」,大抵会有人感觉这个问题不合时宜 —— 创业不就是把用户规模做大,然后自然就有钱赚吗?2017 年我跟产品前辈@俞军 老师交流,他也提到在百度期间的经历,「那时我还是一个清高书生,觉得我是来普及中文搜索、推动社会进步的,赚钱这么庸俗的事怎么能是我做的呢?后来就顺水推舟把竞价排名让给了王湛(前百度副总裁)。当时没有感觉,离开百度后才想通,产品经理就是应该闭环,绝对不应该分用户产品和商业产品」。如今,靠 VC 烧钱输血已成过去式,构建业务自身造血能力,已经成为业务各环节参与者的新共识。对我自己来说,不管是做猎头找「做生意」的感觉,还是现在向你们安利这个超值的系列沙龙包,都是我在商业力方面的持续探索。我甚至武断地认为,一个没有做过商业化、为公司赚过钱的纯 to C 产品经理,不是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。
创业公司的商业化路径
陈刚 / 懂球帝商业化负责人
AI 产品的商业化实践
徐志远 / 微软小冰 AI 商业化PM
△ 扫码或点击这里查看具体时间安排
更多沙龙持续更新中
产业力 Industry
之前在跟 1,000 个产品经理和运营一对一聊职业选择时,这些大部分 5+ 年专业经验的人,最大的共同兴趣点是 —— 对产业互联网的好奇和渴望。纯互联网机会有限,未来的空间在产业里,这是大家的共识。然而,产业互联网并不是产业 + 互联网的简单叠加,要实现真正的跨越有两大难点:一是要深入产业内部理解其业务逻辑和产业链条,这不仅考验学习能力,更需要耐心;二是需要有合适的公司进行 landing,否则水土不服,这需要一些运气。这次,我们邀请了房产交易、人力资源、医疗、二手车、物业、教育、保险、餐饮、消费品、装修、物流等产业的业务专家,带你一起学习互联网在这些产业里的最佳实践。
贝壳 SaaS 如何帮助地产经纪行业提效
李昕璨 / 贝壳找房产品架构师
用户体验驱动人力资源数字化
郑铟 / Moka 首席布道官
在线医疗平台实践
高松 / 北京114预约挂号平台产品负责人
△ 扫码或点击这里查看具体时间安排
更多沙龙持续更新中
进化力 Evolution
做了三年猎头,关于职场我的最大感受是: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长达 30+ 年,充满变数,如今再无「铁饭碗」。职业发展好坏不仅关乎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,更关于每一个人的被尊重、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。而残酷的真相是,经验积累往上走,职业发展通道越狭窄。如今行业里有大量 8-10 年以上经验的专业人士,这是很多人需要现实面对的话题。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和颠覆来自四面八方,认知和能力更是日新月异。除了产品经理,我们也关注运营、工程、设计等职业未来的「N 种可能性」;作为业务负责人,该如何运用好平台赋予的各种资源和杠杆,推动团队、组织和自身持续进化,成为那个「有准备的人」,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。
从产品经理到产品总监的管理之路
刘炯 / 贝壳找房高级产品总监
跨行后如何上手一个新业务
潘一鸣 / 资深策略产品经理、《产品逻辑之美》作者
从产品经理到保险规划师
赵峰 / 前瓜子二手车产品专家
从产品经理到风险投资人
夏宇 / 险峰长青投资副总裁
产品经理的自由职业探索
刘飞 / 前滴滴出行司机产品负责人
产品经理如何成长为业务操盘手
王彪 / 前豆瓣电商事业部总经理
从产品经理到产品咨询顾问
苏杰 / 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
产品人到创业者的准备清单
余鹏 / WeHome 创始人、前 Airbnb 中国产品负责人
互联网人的 20 种副业姿势
大力Summer / 北大学霸,自由职业者
△ 扫码或点击这里查看具体时间安排
更多沙龙持续更新中
创作者手记
介绍完我们是从什么角度策划这些内容,以及为什么是我们职人社来做。下面也分享一下我在筹备这个系列过程中的几点感受,以及你能从中得到什么:
第一,这几年我观察到身边很多优秀同行的职业发展、选择路径,总结了一句话:过往的经历铸就现在,现在经历的定义未来。经历不只指公司和项目,还包括跟谁一起交流学习。独一无二的职业和项目经历让每个人不同,这次 7 个模块的 50+ 场直播,我们邀请的嘉宾平均年薪超百万,都是对标行业 P8 级别及以上的资深业务专家。每一场直播沙龙背后,我和团队都会跟嘉宾一起沟通 3-4 次,就 PPT 提纲、内容框架、实操案例进行反复打磨和干预,确保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及问答互动中带来尽可能多的信息增量。
△ 六大核心数值说明
第二,借着这 50+ 场沙龙、超过 6 个月直播的机会,我们将构建一张互联网行业的高净值人脉关系网络,在 VIP 社群里永久沉淀交流。前百度 COO、YC 中国创始人陆奇说,一个人拥有的人脉宽度和广度非常重要(最好是拥有不同职业背景的人,并跟他们保持关系)。美国有一句谚语:你获得一份工作不是因为你知道什么,而是因为你认识谁(you get the job not because of what you know, but because of who youknow)。互联网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,创新和颠覆可能来自四面八方,跨行业、跨公司的交流非常重要,这就是一次很重要的融入互联网核心圈子的机会。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同时机会属于广结良友的人。
△ 职人社的朋友圈 (部分)
第三,在一键参加系列沙龙后,你还将免费获赠职人社一年 VIP 会员。其中包括私信聊天(任意联系社区高端人脉)、社交招人(会员可发布职位精准招人)、会员全站认证及标识、优质内推(简历直达推荐 100+ 一线公司)、融资直达(优质 BP 直推一线 VC 机构)、商务对接(与业务负责人直接沟通)等权益。
△ 更多权益陆续增加中
第四,关于简历内推,这里特别说一下。职人社曾与 100+ 家公司有直接的高端招聘合作(见下图),也是 2017 年摩拜单车、2018 年 Airbnb 中国的最佳猎头供应商。其实很简单:既然收费推荐都能签下 100+ 公司,免费内推当然能覆盖更多企业。所以,对于 3+ 年以上经验的优秀人才,应该说大部分国内的互联网上市、独角兽和知名创业公司,我们都能够直接推荐到。少数高管类职位,可以直接拉群给 CEO。
△ 职人社合作过的公司 (部分)
可能你也注意到了,这次系列沙龙的筹备和组织,全程由职人社 × 知乎联合推出,所有沙龙内容将在两个平台同步上架,把优质内容推荐给 2.2 亿知乎用户。也欢迎你在知乎搜索并关注「职人社」的机构号,留意后续直播、参与交流。
适合谁 & 怎么参加
由于这一系列的直播沙龙以一手实操案例分享为主,因此我们的目标人群都是 3 年以上经验的互联网人,尤其是:
互联网大厂的业务骨干、负责人。包括产品经理、运营、增长、商业化等业务主导者,以及设计师、工程师等业务参与者;
互联网创业公司 CEO、合伙人、核心团队成员,需要与同行、上下游合作交流的角色。
如果你是学生或职场新人(没有一定的产品或运营经验),或是当前不在互联网行业工作,恐怕并不适合参加。
参加流程很简单,>>轻戳一下这里<<或扫描本页面中的任何一个二维码都可以进入活动页面。当然,为了准备这些内容,我和团队都花了不少精力,要是免费那肯定不合适,等于是破坏市场行情。加上一直在动态调价(说人话就是越早参加越划算!),微信新规好像也不让提钱的事,反正你都看到这里了,不妨>>点我进来看一看<<。而且,之前参加过该系列中任意一场的都会自动抵扣一定金额,只需支付差价即可,老朋友们继续参加是划算。
如果你在参加前、中有任何的问题,都欢迎随时联系我们客服小姐姐,她会耐心地给你解释。当然参加后你是一定会加的,不然就白送钱了是吧。
△ 客服小姐姐在等你
感谢你看完本文。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,不论你在互联网公司的哪个岗位和角色上,不管你工作几年,都要面向未来十年做准备,欢迎参加这个系列沙龙,与其他核心业务操盘手一起进化。
让我们在一起吧!